声明: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,旨在传播健康知识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,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老冯头今年八十,腰不驼、腿不软,一年四季自己种菜做饭,连小区的年轻人都说他“走路带风”。有人问他长寿秘诀,他一笑:“筋柔骨顺,没别的,说到底是血够。”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句话听着土,却藏着中医千年的智慧。你以为年纪大了,筋骨僵硬是天经地义?其实不是。筋为肝之所主,血为肝之所藏。
血亏了,筋就像没水的藤,干枯、硬化、抽筋、疼痛,哪还谈得上灵活?养筋,得从养血入手。可惜的是,现代人太浮躁,补钙、练瑜伽、吃保健品,偏偏忘了最根本的一环——血。
小时候觉得筋硬是天生的,后来才知道是血的问题
在很多人眼里,“筋硬”是一种体质,仿佛从小就是这样,跟别人一比,腿就是伸不直,腰就是弯不下。这种观念,说白了,是拿误解当宿命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其实在中医看来,筋的柔软与否,根在肝,源在血。《黄帝内经》早就说了:“肝主筋,其华在爪,藏血。”意思是肝负责管理筋的健康,同时也管血的储存。而筋的营养,就靠肝血来濡养。
血虚,筋先出问题。比如腿抽筋、手脚发麻、活动受限、晨僵难行,这些症状背后,常常不是关节本身坏了,而是血不够、筋得不到滋养。这不是骨的问题,是“濡养”的问题。
“养血柔筋”不是玄学,是讲道理的老方子
现代人讲究证据,但中医的道理也讲逻辑。血是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,养全身、濡五脏、润筋骨。血不够,就像机器缺了润滑油,哪怕零件再新,也会嘎吱作响、磨损加剧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八味中药,正是这个道理的产物。这八味药不是随便凑的,它们一边补血,一边疏筋、软坚、止痛、调气。像什么?
当归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堪称“药中圣母”。
川芎:行血中之气,避免补血生瘀,提升“气血流速”。
白芍:养血柔肝,专门对付抽筋、肌肉紧张。
鸡血藤:专走筋络,通血脉,适合麻木僵硬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牛膝:引血下行,利于下肢供血,缓解膝盖酸软。
桑寄生:补肝肾、强筋骨,适合老年人筋骨萎弱。
熟地黄:大补肝肾之阴,填精养血,基础打牢。
杜仲:补肝肾、强筋骨、安胎,这味药古人用来防“断腰”。
这八味药合起来,不是简单的“补”,而是“补中带通,养中有动”。补血不让它滞,养筋还得它活,这样的方子,才是真正懂筋骨的人开的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你说你练瑜伽筋还硬?问题可能不在筋上
很多人上了年纪开始练瑜伽、拉伸、健身,结果越练越痛,尤其早上起床时,脚底板抽筋、小腿发紧、手指僵硬,一开始以为是“激活”疼,后来才知道是“耗血”疼。
中医讲“动以生阳,静以养阴”,练得太猛,反伤阴血。身体的柔软不是靠硬拉,而是靠血液濡养筋络,筋才“听话”。
血不够,你硬拉筋,就像干绳子扯成麻花,迟早断。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练太极、八段锦,效果反而比健身房好,因为它们动而不躁,“动中求静”,恰恰是养血柔筋的最佳方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“不痛就是福”,这话说得太对了
痛,从来不是孤立的症状,在中医里,痛即不通,通则不痛。筋骨之痛,很多时候是血虚加气滞的结果。像颈椎僵硬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,问题表面在骨,其实根在血。
血虚导致筋失所养,筋一僵,气血运行就受阻;再加点寒湿,疼痛就来了。
这时候你若只贴膏药、做理疗,顶多是“止痛”,不是“治本”。真正的调理,得从“补血柔筋”入手,让血跑起来,筋暖起来,痛自然少。
误区太多,很多人反而越补越伤
很多补血的方式,被现代人用得太猛,比如红枣、阿胶、枸杞,吃多了,反而上火伤阴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中医讲“虚不受补”,意思是你身体根基亏了,猛补等于火上浇油。特别是血虚还夹有湿热、痰瘀的人,吃了阿胶反而头晕、口苦、便秘,筋更硬,气更滞。
养血要有节,柔筋要选路。这也是为什么那“八味中药”不是一味猛补,而是有补有疏、有养有通。补血不等于堆血,要让血能动、能走、能养,这是中医的智慧。
南北方都缺血?其实身体环境不一样
南方人湿重,血容易被困;北方人燥盛,血容易被耗。两地人虽然都血虚,但表现截然不同。
南方人常见湿困筋络,表现为沉重、麻木、腰酸脚软;
北方人则是燥伤阴血,多见抽筋、筋紧、怕热口干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八味中药的调和之妙,就在于它能兼顾不同体质。比如桑寄生、杜仲偏温,适合寒湿;白芍、熟地偏凉,适合燥热。药不是“万能补”,得看怎么搭。这就像种地,南方种水稻,北方种小麦,地不同、法不同,结果才好。
古人说“血足人寿”,不是随便说说的
从《内经》到《伤寒论》,古人反复强调一个核心:血,是生命之源。而筋,是血的受益者,也是身体灵活长寿的关键。
现代研究也发现,肌肉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,血供不足,肌肉退化、萎缩、疼痛就会加快。这与“筋得血养”不谋而合。
老年人怕摔,其实怕的不是摔,是摔不起。而摔不起的根源,往往是血虚筋弱,支撑不了身体的协调和平衡。柔筋、养血,不是为了美,是为了“稳”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“身体不硬不痛”,其实是筋在说话
有些人年纪轻轻四肢僵硬、早上起床困难、晚上腿抽筋——这些都不是“正常衰老”,而是身体在喊“血不够”。
血养筋,筋养动,动则寿长。这不是口号,是中医数千年临床中总结出的经验。
别小看那些看似“没大碍”的僵硬和抽筋,它们往往是衰老的第一声警钟。等你真正“硬”到了骨头,那就晚了。
结尾不是鸡汤,是一碗补血汤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如果你记住了“血足则筋柔,筋柔则不痛”,那么就已经懂了一半中医。剩下的一半,是实践。八味中药,或可入汤剂,或组成丸散,关键是辨证施治。找对身体的节奏,血才会如泉水般,润物细无声,润筋无声痛。
筋不硬,骨不痛,血不断,人才活得顺。
温馨提示:文中所提药材配伍及相关症状,仅供中医理论科普参考,具体使用需结合个人体质,由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,不建议自行抓药服用。
参考文献:
[1]张其成.《黄帝内经》中的筋骨理论探析[J].中医药文化,2023,28(01):12-16.[2]李勇,金玉华.中医“养血柔筋”法治疗筋骨痹痛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24,31(04):45-49.[3]王莉,张晓玲.从肝主筋论治筋骨疾病的现代医学关联探讨[J].中国民族民间医药,2025,34(05):63-67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官网平台,睿新策略,嗨牛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